2005年6月,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野田村的初中毕业生陈灵以650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桥中学。大桥中学在江都区是重点中学,陈灵一家本该为此高兴,可是,他们却为上学的事整日发愁——因为家境非常贫困,无力供陈灵上高中。
江都老区经济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的老同志们得知了陈灵的困境,关切之心油然而生。他们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陈灵推荐到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读书,圆她的上学梦。
老促会的同志们之所以做出这个郑重的决定,是考虑到扬州天海职校是一所以“职教扶贫”为宗旨的职业学校,学校一直坚持“上学不要钱,就业有保证”的办学宗旨,每年都将数百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培养成了技能型人才,并帮助他们在知名企业找到合适的工作,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也获得了教育部等部委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陈灵的上学问题解决了,但她极其困难的家境还时时牵动着老促会老同志们的心。关于陈灵的家境,当时的《扬州日报》曾做过报道,文中有这样的话:“她家的房子是‘竹子梁、土夯墙’……”。时任扬州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田野同志闻讯后就与江都区丁沟镇老促会的几位老同志去陈灵家了解情况。尽管他们事先知道陈灵家非常困难,但是,当他们走到陈灵家门口的时候,还是感到非常意外,非常吃惊!他们没有想到,一个优秀的孩子竟然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陈灵家门前没有路,出入就走田埂;房子只有两小间,一间堂屋兼灶房,一间卧室,每间只有10平米左右。房子是30年前的老屋,名副其实的“土夯墙、竹子梁”,现在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一到雨天家中就到处漏水。16岁的陈灵和母亲、弟弟就生活在这又破又小的房子里——与其说这是房子,还不如说这是两间棚子。
田野副会长等老同志经过实地走访了解,得知陈灵的父亲已去世8年,母亲不仅要为两个孩子做饭,骑自行车接送上学,还要到镇上的猪鬃厂打工;平时有空就到处捡拾砖块,几年下来,已积攒了5000多块砖块(打算用这些砖块翻建破败的小屋)……一家人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
面对陈灵的家境,老促会的同志们商量后决定:由扬州市老促会先出资8000元(实际最后出资16000元),江都区老促会出资7000元,镇民政出资3000元,帮陈灵家异地翻建新房。鉴于陈灵家的困难,决定建新房手续由镇上办,不收费;小工由村里负责,不付工资;只付瓦工木工工资与材料费。新房五架梁,三间两厢,实际造价26000元,相差的8000元仍然是扬州市老促会支付的。
陈灵家乔迁新居时,村民们拍手鼓掌,连喊“共产党万岁!”陈灵一家更是喜极而泣。
陈灵到扬州天海职校后,就读酒店管理与服务专业。刚入学时,她显得比较自卑,不怎么讲话。后来经过张延年校长和班主任的引导,脸上逐步露出笑容,愿意与别人交流了。她学习成绩优异,品行优良,并且能够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深得师生们的赞扬。半工半读时,扬州天海职校将陈灵等学生安排到南京西康宾馆(即江苏省委招待所)实习。陈灵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努力工作,深得宾馆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扬州天海职校的老校长张延年等人曾到西康宾馆看望陈灵等学生。陈灵说:“感谢扬州、江都老促会,感谢天海职校,让我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逆转。我在工作时,始终牢记扬州天海职校的校训——‘吃苦、忍耐、诚信、自立’,并把它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老校长关切地问道:“听说你把工资全部寄给了妈妈,你自己只留了几百块钱零头,够用吗?”陈灵说:“妈妈太辛苦了,还要抚养弟弟上学;我有几百块钱,够用了。”
现在,陈灵已是北京全聚德常州总店的副总经理,事业有成;成了家,有两个孩子,生活幸福。谈起往事,陈灵总是由衷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扬州老促会的老同志,是他们逆转了我的人生;也感谢我的母校——扬州天海职校。没有老促会和母校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扬州天海职校每年培养数百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使他们学成就业。截止到2022年春学期,已有6800余名贫困生走上就业岗位,不少学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陈灵仅仅是其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扬州天海职校在20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不渝地践行“职教扶贫”的办学宗旨,也很好地诠释了职教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的精准扶贫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