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南网
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日前发布,调查显示多数公众积极评价近三年来教育公平改善的状况,但仍有26.7%的公众对彻底治理“择校热”缺乏信心,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3月20日《燕赵都市报》)
教育本身并不会带来命运的改变,因为学历与能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一些通过教育获得较高学历的人,也有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被淘汰掉。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指的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技能,从而立足于社会,并进而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获得较大的改观。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个人能力的竞争,能力高者所得高,能力低者所得低,相应的,其个人生活的改观程度也会有所差别。而在一个非正常的社会中,能力之外的因素常常成为左右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甚至个人相貌等。
实际上,即使是那些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的人,具体到自己和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也未必会放弃对自己或子女的教育,未必会在教育上吝于投入。因为,人们对教育问题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共识的——教育如果不是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的话,至少也是改变命运的必要条件。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不是因为他们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而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们,很多时候,一些教育之外的因素在决定着他们的命运,是教育之外的因素决定了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差别、差距。如果一个人靠自己一两年都做不到的事,另一个人只需自己有权有势的父亲一句话就可能做到,前者一定会对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的说辞感到怀疑,并进而感叹生存不易、社会不公。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受调查城市中,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一说最多的城市是北京,达37.2%,而相信这一说法最多的是贵阳,达64%。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汇聚着各行业的精英人群,也为不同的人才提供着各种各样的机会;贵阳则是较为偏远地区的城市,那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较于沿海城市尤其是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对于落后地区的人们来说,通过接受教育,接受更高的教育,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改观,这个过程中,教育之外的因素所施加的影响较小,体现在个人感受上,自然是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但是,对于较为发达的地区的人们来说,每个人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原本就相对较高,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在此基础上,教育本身所能带来的对生活的提升会相对较弱,教育之外的背景、关系等因素的作用相对较高,体现在个人感受上,自然就是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了。
所以,教育之外的因素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更多的会出现在人们对生活水平的提升有更高需求之时,也就是说,社会的不公平因素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这一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之后,继续提升的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处于这一层面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社会不公。
如何消除社会不公平因素,使更多的人能够凭借个人能力,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和再教育使个人生活获得提升,是一个需要各方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越来越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