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附近200元二维码_微信400快餐_附近学生约100三小时

今天是  
首页 学校概况 专业设置 招生就业 继续教育 学生天地 德育阵地 校报校刊 在线留言 联系方式 校长信箱  
[天气预告]  
用户名: 密码:
职教扶贫成果  
· 从贫寒学子到名企高管 扬州天..
· 多家媒体对我校的报道文章
· 职教扶贫——走进四川大凉山
· 天海学校,我们全家信得过
· 去“天海职校”有感
· 心怀纯真大爱 情系寒门学子
公告栏  
· 公示:天海职校食堂一周菜谱..
· 我校聘请崔昌玺任督学
· 一周菜谱(10.21.—10.27.)
· 一周菜谱
· 学生伙食费缴纳政策告家长书
· 2024年秋学期扬州市直学校中..
·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
· 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2024..
· 在扬州市老区“三会”“圆梦..
· 扬州天海职校关于中瑞班招生..
招生信息  
· 2024年职教高考班招生简章;..
· 2024年招生简章
· 不容错过!升学必看!2023招..
· 2023年招生简章;百分百安排..
就业信息  
· 《响水日报》:阳光洒满就业..
· 朱正兰:实习期表现优异被大..
· 田金忠:在知名大型企业实习..
· 马萍萍:业务熟练、拾金不昧..
友情链接    
 
>>
“七○后”教授王强精神的时代意义
发布日期:2012-11-08 10:08:16 点击次数:3200
   

 

               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

1029,《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盐城师范学院已故教师王强教授的长篇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103031日,《光明日报》又相继刊发了《“七○后”教授王强的事迹在全国广受关注》、《王强精神的时代意义——访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两篇采访报道,在全国高等教育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持续产生轰动效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等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了解、大力宣传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

 

一、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

二○○九年八月六日,第一阶段化疗后,王强依然坚持在书房继续撰写《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资料照片

“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

这是他临终前发出的一封短信。

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

这是他临终前发出的另一封短信。

留下这短信遗言的是王强,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教授。生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遗言里提到的“老师”,是盐城师范学院老师贾后明。看到短信,贾后明泣不成声。

王强病逝时,只有42岁,与病魔苦苦抗争4年,把工作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病榻上的王强常说:“我深爱着我们的党、我的研究方向,我现在还有时间,对我们学科建设还可以思考,我的知识不能带到棺材里去,得让它们传承和发展。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要用活着的每一天努力工作。”

就在前不久,他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荣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他的妻子孙卫芳抚摸着这本沉甸甸的书,难掩悲伤:“王强走得太仓促了,所以整本书有些粗糙,如果老天能再多给王强哪怕是10天时间,这本书还会更精彩。”

王强,这位“70后”教授,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坚守。

一对对爱情和事业忠贞不渝的夫妻

翻开《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的后记,一行细腻的文字浮现在读者眼前:“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爱妻孙卫芳一年来为我奔走求医和精心照顾,并直接参与课题研究,与我合作撰写了部分章节的初稿。”

这个从与记者见面开始,就克制着自己的感情,和大家安静交谈的女子,就是王强的爱人孙卫芳。

“我们是徐师大88级的同班同学。”孙卫芳说这话时,神情像极了所有提及学生时代美好爱情便会甜蜜微笑的姑娘。“见他第一面,觉得踏实。”共同的人生理想让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1992年大学毕业,当王强选择在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苏北执起教鞭时,孙卫芳果断放弃家乡已安排好的优越工作,毅然随他来到盐城。人生地不熟,白手共起家。20年的风风雨雨,夫妻俩相濡以沫不言苦和累,更是双双把青春托付给了教育事业。平日下班后的时光,夫妻俩大都是窝在书房看书。家中的书房,目所能及之处皆是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书籍,成百上千本,整整齐齐地摆放着。

品茗论道览群书,心有神器济天下。王强喜欢喝着茶,端坐在书房,潜心思考和研究,常常是物我两忘。

但是,这样的日子不幸被打断。200811月,王强被确诊患有恶性肿瘤。

孙卫芳痛苦不堪,但她知道:只要他不倒,自己就不能倒!

漫长的住院生活代替了原本温暖的家庭时光。为了完成丈夫编写《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的心愿,孙卫芳索性把电脑搬到病房,一边照顾爱人,一边把他更新的手稿输进电脑。

所有来看望的人都吃惊于这张特殊的病床,看不到过多的生活用具和食品,几乎所有空间都让纸张、笔、电脑占据了。

身体状况稍微好些时,王强便会要求妻子送他去学校,指导学生论文。

王强头发脱落。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妻子深知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总是跑遍大街小巷为他买回来各式各样的帽子。

一天,已经不能发声的王强吃力地在手机上按下“笔”,孙卫芳把笔递到丈夫的右手边,却发现他的手不听使唤地拼命往左伸,她把笔塞在丈夫手里,转头奔出病房。这个坚强的女人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伤痛,失声痛哭。

她明白,丈夫的癌细胞又扩散了。

那天夜里,躺在病榻上的王强浑身插满管子,难受得死命咬住嘴唇。孙卫芳握着丈夫瘦骨嶙峋的手轻轻哼起大学时代俩人常听的歌。这个大男人哽咽着,眼角渗出泪水,湿热的泪珠滚落在孙卫芳的手掌上。

从那以后,孙卫芳不分昼夜地扑在《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上,她坐在爱人的病床前,一遍遍梳理他的手稿,一心念想着出版之日尽快到来。

凭着这份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执著,终于,20108月,《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出版了。

这本倾注了这对夫妻心血和生命的书,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发展史,系统地勾勒出了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发展脉络,而且拓宽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劳资两利”政策的研究,展示了从和谐劳资关系角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厚重感和紧迫感,为解决当前私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与劳资冲突提供有益借鉴,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阶级、各阶层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正是其丰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实践价值,赢得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顺利获得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记者去采访时,孙卫芳手捧着这本沉甸甸的书,提及那段时光,反复叹息:“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如果能再多点时间,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再仔细校对一下,内容会更精确。”

满腔对教育事业的“傻劲”与“钻劲”

仇春斌是王强的第一批学生中的一个,他至今记得第一次给自己讲课时的王强,面对讲台下的学生和听课教师,紧张得满头大汗。

然而,就是这个起初上课会紧张的小伙子,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班里很多苏南的学生初入大学时吃不惯盐城的饭菜,王强便领着他们到自己家中,亲自下厨开伙一周,帮助他们调整饮食;1996年,王强的儿子一出生,他便兴奋地半夜骑着自行车去学生宿舍给班里的孩子们送糖;晚上,总能看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老师和班里的学生一同上自习课;越是贫困的孩子,他越是疼爱,冬日里送去自己的棉衣,周末时备上一桌饭菜,即便学生毕业了,他依旧通过网络热情地指导学生写论文,询问他们的近况。

学生总说:人生遇王强老师,足矣!能上王老师的课,简直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王强教的是公共政治理论课,他认为,这门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老师对学生要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掏心掏肺。“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在家里,王强总是认真地做好备课笔记,一遍遍地念到自己满意才停下;睡觉的时候,他的身体躺下了,可脑子仍在思考问题,一有灵感便立即起身,抓起小纸条就记下……王强上课深入浅出,激情洋溢,智慧风趣,风格独特,让他总能在各类教学竞赛和评比中崭露头角。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的精髓渗透到学生内心,王强花了很多心思。大家都说王强老师的课堂板书,像是一篇结构严谨的学术论文,从标题的设定到要点的语言组织,对仗工整,读起来十分流畅。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只有小学老师才会给自己每次的作业加上批注,王强却一直在坚持。

而在同事们眼里,王强“傻”得让人敬佩。

他常说,“我们的学科,得要有一批人,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团队强大、满园芬芳,是他更大的期盼。同事向他寻求帮助时,他从不推辞。

经济法政学院教师王志国请王强帮忙修改自己的博士论文。当王志国第二天打开电脑时,惊呆了:1点、2点、3点,邮箱里静静地躺着三封修改稿。“1点多,他把修改好的稿件发给了我;2点多,他竟没有睡,脑子里有了新的闪光点,便又爬起来给我发邮件;再后来,是3点多……”每提及此事,王志国都十分感动。

王强风格独特、钻研深刻、成果丰富,多家单位想挖他,他却从未动心。2010年,中央编译局的专家来校交流,他们对王强的研究方向和独特的思考很感兴趣,想调他去北京。但王强婉言拒绝:“我就在这儿教书搞研究,不走!”经济法政学院院长刘德林至今都记得王强曾经的倔强。

在王强的带领下,200810月,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而王强也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项目资助,实现了学校同类项目申报立项零的突破。

20111016,王强第一次病危。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立刻赶往医院,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王强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对他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掉了泪:“我现在还有时间,对我们学科建设还可以思考,科研必须围绕国家的课题来开展工作……”

在生命弱如游丝的时刻,需要多么深厚的情感,多么执著的心志,才能让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而在坚强地度过了危险期,稍稍恢复后,王强又迫不及待地投身到此前由自己主持的国家级社科项目研究中。

魂牵梦萦的追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王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他认为,这些理论不能仅满足于小范围的讲授,更要努力实现大范围传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他魂牵梦萦的追求。

化疗使他心力交瘁,可他说:“要是能上课我就上课,身体实在坚持不了,把研究的事交给我,动动脑筋还是可以的。”

2008年住院以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等专业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篇,完成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

“他从不图名利,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用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学习和传播,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出色‘行者’与‘译者’。”成长春书记这样评价王强。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学院成立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宣讲团,后来,为将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传播给更多的人,王强建议学院保留这支宣讲团。从2009年初成立至今,宣讲团走遍16个二级学院、走进无数社区和机关单位。

枯燥的理论怎样才能被群众掌握?对这个难题,王强有自己的答案:“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我们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

宋敏老师至今都记得,那些日子,王强带着大家收集鲜活的案例、制作精致严谨的PPT,一遍遍修改学生的讲稿。为了让理论通俗易懂,王强还练就了一身基本功:与农民,他会唠种田补贴、邻里关系;与工人聊薪酬待遇、医疗保险;与干部说党建惠民、廉政建设……也正是撷取了这些点点滴滴,王强才能时时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生病住院后的王强依然时刻关注着团队,每当看到学院网站上更新了团队动态,他都兴奋地给宣讲团的老师和学生送来鼓励和建议。

2008年,学院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省重点建设学科,当时学科组负责人并不是王强,但是组里的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否认:“没有他,就没有这一学科的成功批复!”

在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中,王强细心至极,他总是将自己负责的板块认真完成后,琢磨整体的进度、一遍遍分析论证、查看材料,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天中午,潜伏已久的病魔悄悄发起了攻击。当时,同事们等他一起接待专家,左等右等,怎么也等不来。终于,王强迟迟出现了,依旧笑容灿烂。同事问怎么回事,他只轻描淡写:“刚才出血不止,现在不怎么出了。没事!”

日历一张张翻过,省重点建设学科被正式批复成立的同时,病魔也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王强的身体。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下,直到11月份,王强才去医院做了检查,最终,确诊为恶性肿瘤。

一个人的生命最无法承受的便是天灾人祸,当病痛如恶魔般吞噬和折磨着他,便是断绝了他所有生的希望。

而在那一刻,王强一心想着的竟还是刚刚成立的学科。申报成功了,怎么去建设?怎么去规划?这些问题在他心里反反复复地思考着。他拒绝学院送他去省医院治疗的好意,“重点建设学科刚刚批下来,各项工作任务很重,我走不开。”

当初的这门二级学科已发展到如今的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这四年,也是王强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四年,更是他不顾病痛折磨参与学科建设的四年。

学科组高汝伟老师常去医院与王强探讨工作,也因此,两人成为至交。高汝伟说:“每次我到医院,他期待的眼神和激动的神情,总让我忘了疲惫,浑身充满力量,面对他,我没有理由松懈。”

一次交流中,老师无意中说到研究工作缺乏诸多材料,他万万没想到,因长期住院治疗而生活拮据的王强,自掏腰包,偷偷买了很多有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书籍送给学科组。

2008年,7个学生;2009年,7个学生;2010年,7个学生;2011年,7个学生……病榻上的四年,王强的马克思主义教学生涯从未停止。

201298,王强结束了生命的旅程。“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往上报。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910,盐城师范学院博士生曹明在王强的追悼会上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念着94王强给他发的短信,“要物色几个有实力的人才,继续研究下去。”

病榻上指导论文,治疗中完成书稿,这种超乎寻常的授课、立说,让师者的风范长久留存在学子的记忆深处,让学者的品格随着书香远播千里……

2012102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郑晋鸣)

二、 王强精神的时代意义——访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

本报1029头版头条刊登的《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长篇通讯,今天持续产生轰动效应。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作出批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要求:“进一步收集、整理并报道王强教授的相关事迹。”

对此,记者专访了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

记者:王强同志的事迹为什么感人,为什么令人景仰?

成长春:王强同志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记者:王强为什么能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成长春:王强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同志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同志,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记者:王强精神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成长春:王强同志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同志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光明日报》( 20121031 06 版)

三、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 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

今天,本报头版头条刊发通讯《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各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名学者纷纷在第一时间给记者站来电,表达对王强同志的缅怀之情。

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徐元宫悲痛中发出感慨:今天《光明日报》报道王强善待自己的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些都太符合他的性格和为人了,而他的代表作竟是在病室里完成的,着实让我惊奇、感佩。从这一视角来说,他是一个赢家和胜利者。王强始终对学术研究充满了兴趣、虔诚和不懈的孜孜探求,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在这样一个年头里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对学术之虔诚实属难得。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曹广超说:“师者风范树时代先锋,学者品格铸崇高楷模”。作为一个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王强的病房里摆放的是触手可及的纸张、笔与研究资料,最终留下了一部沉甸甸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他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向往与追求。他是一名真正的“时代先锋”,是新时期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杰出代表,如同一面鲜艳的党旗,永远飘扬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王强同志读硕士期间的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左用章教授痛心不已:“惊悉王强不幸去世,我心里一直很悲痛。回忆他走过的历程,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淳朴的谦虚心和浓厚的感恩心是他执著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精神支柱,使他能够成为盐城师范学院广受欢迎的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骨干。”

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贾玉明表示,王强同志不图名,不图利,执著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学习与传播。他在生命如游丝的时刻,念念不忘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他的著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为解决当前劳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对于拓宽和深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推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姚润皋教授激昂地说,王强用信念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用热情播撒马克思主义真理,用学识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他是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楷模!

《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一文在王强所在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引起强烈反响,学习王强先进事迹成为学院师生热议的话题,全院上下掀起了学习王强事迹的热潮。学院党委经过研究,印发了《关于开展学习王强同志先进事迹活动的通知》,要求全院上下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广大干部师生学习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学院党委今天上午组织了部分青年教师座谈会,会上青年教师们纷纷发言,缅怀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他们表示,要认真学习王强同志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事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四、你从山中来,带着兰花香

近两个月来,心情一直不太平静,因为一位让我尊敬、感佩的学者王强先生走了!尽管这几年陆续有亲近的学界师友离去,但是,王强先生的离去还是让我深感震惊、遗憾和唏嘘不已。

我跟王强先生的结识,纯属偶然——我在北京一家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做兼职编委,主要负责每期杂志的终审工作。五六年前的一个深夜在审读一期文稿正为一些套话类文章搞得厌倦、烦闷之际,读到了一篇署名王强的文章,原本以为又是一篇空洞无物之作,却不想是一篇视角独特、选题新颖、文笔通达、论证翔实、逻辑严密的佳作,顿时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一口气读完之后,又回过头来仔仔细细重读一遍,大有恹恹欲睡之际突被兰花的花香给熏醒一般,心爽怡然,最后好奇地看一看作者是哪位名家,却不料是苏北一所普通高校的老师,于是更是感佩不已!

感佩之余,就结识了王强。在后来的电话交往中,逐渐加深了对他的了解:他为人很谦和,很低调,尽管学术资源贫乏,又兼高校教师有授课任务和压力,但是他始终对学术研究充满了兴趣、虔诚和不懈的孜孜探求,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在这样一个年头里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对学术之虔诚近乎有洁癖的境界,实属难得,大有惺惺相惜之感。 由于我的研究领域里有一块是共产国际与中共早期关系史,并且主要是根据新近解密的前苏共、苏联和共产国际档案文件材料进行专题研究,所以跟王强的同样基于文献考证的有关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劳资政策”、“农民政策”、“手工业者政策”等专题研究,在内容和考证方法等方面有不少共通之处,所以经常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互相启发,彼此学习,而且相约一定合作做课题搞科研。

对王强深怀尊敬,还因为他为人正派、谦和、低调,且对民生疾苦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他做学问不跟风,不逐利,他做人踏实、稳重、厚道,正因为今天像王强先生这样的真正的学者少而又少,所以才弥足珍贵,因而也就更是他的家人、亲友和所在单位的损失,我也为永远地失去了这样一位学界好朋友深感痛楚!

对王强深为感佩,还因为他的坚强意志,这不仅表现在他在学术资源相对贫乏的环境里几十年如一日地孜孜探求学术,还体现在他几年来与病魔所作的顽强抗争上。原本我不知道他罹病,后来在一次电话聊天时无意获悉,尽管我给予了他我所能给予的精神鼓励,但是我做梦没有想到他欣欣然赠送我的代表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一书原来竟是在病室里在他的夫人孙卫芳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信仰、胸襟、意志和毅力在支撑他。20121029《光明日报》报道王强善待自己的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这些都太符合他的性格和为人了,而他的代表作竟是在病室里、在跟病魔作顽强搏斗中完成的,着实让我惊奇、感佩。从这一视角来说,他是一个赢家和胜利者。

以文识友、以文会友,跟王强先生结识,让我浸染一株兰花的高洁;王强先生的离去,则给我留下了兰花的芬芳和刚毅!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 地址: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南陵路57号 电话:0514-87907918
苏ICP备12045008号-1 企业邮箱登陆

苏公网安备 3210030201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