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华坪镇关口小学,有一栋建于1956年的破旧木楼。有一位49岁的乡村教师,在这里居住了16年。这里既是他的办公室,又是他的宿舍。虽然有几次机会可以搬走,但为了全身心投入教学,他还是选择了坚守。因此,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木楼园丁”。
古董木楼已有“56岁”
10月26日下午,还未到关口小学,记者老远就见到了一栋陈旧的老木楼,建在路边,十分引人注目。随行的摄影记者见此,立即拿出相机,准备拍摄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一栋作为文物保留下来的老建筑。“这里去年还是学校的厨房。一直有老师住在里面。”面对建始县花坪镇关口小学校长郭家旺的介绍,记者和同伴们连呼意外。郭校长说,一开始所有学生都在这里上课,到1960年的时候,又紧挨着这栋木楼建了一栋两层小楼。2008年,又在马路对面建了新教学楼。
记者跟随郭校长一起,走进了这栋建于1956年的老木楼。木楼分两层,一楼是厨房、餐厅和客厅,因为窗户已经十分破旧,室内光线十分暗淡。除了客厅之外,其它房间得开灯才能看清地板。顺着“吱嘎”“吱嘎”作响的木楼梯上楼后,记者来到二楼,二楼分为6个小房间,每个房间大小差不多,7平方米左右。记者发现,这些房间除了面积狭小外,空高仅2米多一点,屋顶几乎伸手可及,十分压抑。“就是怕下雨,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漏雨了,很麻烦。”郭校长介绍说,学校在马路对面建了新校区后,很多老师都搬走了,但还有一位叫陈登祥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住在二楼靠路边的一间房子里。
他说:我习惯了这里的安静
随后,记者跟随郭校长一起,来到陈登祥老师的宿舍。
推开老木门时,陈老师正在办公。虽然是白天,但因光线太暗,他不得不打开电灯。狭小的办公室,只放得下一张办公桌、一张床、两把椅子和一个书柜。看见记者突然来访,陈老师连忙起身,要给记者倒水。据陈老师介绍,这间房子除了办公外,还是他晚上休息的地方,每周一至周五,他就住在这里。“我在这住了16年,在这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长。”陈老师笑着说。
记者发现,这间小办公室的四面木墙上,都贴满了报纸,而且纸张已经发黄,最新的一张报纸上显示的日期是“2004年9月13日”。“我已经贴了三层了。”今年49岁的陈登祥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间房住了16年了,因为报纸时间长了漏风,所以每隔几年,他都在旧报纸上再贴一层报纸。“这间木屋很安静,这样,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16年来,虽然有机会搬走,但陈登祥都拒绝了。
“其他老师和学生都搬走了,我反倒图个安静。”陈老师觉得,在这种安静的环境下,他能把工作干好。记者发现,那张简陋的办公桌前,贴满了各种工作安排;书柜整理得整整齐齐;学生的作业本也是整齐地放在桌上,一丝不苟。“他是一个十分细心,而且认真负责的人。”据郭校长介绍,陈登祥工作认真,充满激情,生活却一直很清苦。他一直是学校的骨干,目前任学校教务处主任,主管学校教务,所带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郭校长还告诉记者,2008年该校建了新校区,有几个宿舍空了出来。有人劝陈登祥搬到新宿舍去,但这次又被他拒绝了。他跟校长说:“那边环境好,让新来的年轻老师搬进去住吧,这样他们更能安心在这里上班。而且,这边安静,我习惯了!”
因为是木屋,所以夏天陈老师不敢用电扇,怕引起火灾。“最难熬的是夏天,太热。”记者无法想象,在这样一间空间狭小的小木屋里,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他是如何度过16个酷暑的。但陈老师似乎真的习惯了,“太热了,就出去散散步,或者到外面乘凉。”
放弃南下打工念头 专心教书
陈登祥家位于该镇校场坝村,距学校有8里路。从1986年到1996年,他在村小学任教。之后,搬到关口小学。一开始,每星期他都走着上下班。后来,开始骑自行车。工资待遇,也从最初的每月60元,到每月600元,再到现在每月2100元。“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来了。”陈老师对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有的挣了不少钱回来。那个时候,他也曾动了心思,想辞职南下打工。但一想到离开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和那么多可爱的学生,他又十分不舍,“我作为一个人民老师,要甘于清苦,工作才能干得更好。”他说,是这种理念让他一直坚守到现在。
尽管生活清贫,但面对学校的尖子生和贫困生,他总是忍不住伸手帮忙。今年8岁的三年级学生芸芸(化名)告诉记者,陈老师看到她家十分困难,便常常给她买作业本和铅笔等文具。今年10岁的五年级学生萌萌(化名)学习十分优秀,有时候家里来不及给他买文具,陈登祥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他提供。“这些都是小事,应该做的。”听到学生们对自己的夸奖,陈老师有点羞涩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