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济部长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
|
发布日期:2012-09-19 15:16:18 点击次数:5619 |
|
|
|
来源:《教育部公报》 2006年4月26日
3.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解决职业教育学费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办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困难,就是学费问题。“文革”以前的职业学校大都是免学费的,学生毕业后还可以解决干部指标、城镇户口等实际问题,因此当时能够吸引一批优秀人才去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现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学校收费比普通高中收费还高一些,而上职业学校的孩子们的家庭又普遍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吸引比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当然,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是抓好就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就业,有一份较好的工作,就能帮助家庭脱贫致富,就能够开拓美好的人生,也就愿意来职业学校上学。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职业教育的学费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这是我们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突出困难,必须找出现实有效的办法。有的同志希望由政府来支付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费,这是良好的愿望,但是难以成为现实。我国有13亿人口,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现阶段要做到像发达国家政府那样支撑职业教育还很不现实。况且从国际看,在德国和奥地利,政府拿钱也不是很多,主要是靠企业。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经费还会有比较大的增长,但增长的部分主要用于基础非常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对职业教育政府也将增加投入。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阶段靠政府投入解决所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问题是不现实的。我们能不能再等几年甚至几十年,等经济发展了,教育投入增加了,那时再来抓职业教育?显然又不能等,出路在哪里?大家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很能启发我们的思路。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作了题为《面向农村困难家庭孩子招生,努力实现帮扶一生脱贫一家》的发言,令人感动,发人深省。他们的经验说明,如果职业学校不收学费,先让学生入学,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获得合理报酬,支付学费,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有益于学生将来的就业,还能够解决经济问题,这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要注重发挥半工半读教育在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学费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鼓励职业院校减免学费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后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再返还学校补缴学费,用于教育教学,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对于职业学校的办学也有很大好处。学生第三年去实习,校舍就可以腾出来,学校可以多招一部分学生,扩大办学空间。学校的人才质量可以得到提高,对学生就业工作也大有帮助。
此外,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对企业也是有好处的。这样做,能够让企业节省成本、获得较好的劳动力,不仅不会给企业增添负担,而且还能给企业有效地提供人力资源。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都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职业学校教育,有知识,有修养,并具备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是很好的劳动力资源,企业接收他们实习,能够节省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能够缓解一定时期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学生实习结束后,企业还可以根据需要直接留用毕业生,获得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上是有传统的。古代职业教育的形式就是学徒制,近代职业教育也强调工学并进。中国现代史上一大批杰出人才,例如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赴欧洲勤工俭学,接受的就是半工半读教育。刘少奇同志青年时期曾在保定育德中学上过一年的半工半读。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一年的半工半读,我们就学了打铁、翻砂、钳工、车床工、模样,五样都学了,还学了一门法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解放区开展的“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既培养青少年的劳动习惯,又锻炼师生体魄意志,深入群众和社会实践,还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减轻了政府和群众的负担。1958年,少奇同志充分肯定了天津等地开展半工半读教育工作的经验,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战略构想。同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回顾那段历史我们是很受启发的,教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现在并不是要简单地恢复到1958年那个方案,而是说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国际上也有成功的范例。世界上职业教育工作者最为推崇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其实就是半工半读。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等也都非常强调实践、强调工学结合。我在一次会谈中问过奥地利教育部长一个问题:“德国、奥地利的职业教育搞得很好,主要的经验是什么?”那个部长回答得非常干脆:“四天上班,一天上课。”从本质上说,这就是半工半读,它是一种学员制加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就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的职业教育现在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下一步推进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还将以学校为主体,但是,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强调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工学结合,强调勤工俭学,强调半工半读。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现在都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并逐步全面推进到半工半读,这是我们当前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进这项改革难度很大,十分艰巨,需要大家下定决心,加倍努力,奋力攻坚,攻克难关,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二、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1.以校企合作为体制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正确职业理想和良好职业道德、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就业、适应社会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要树立新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即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转变。应该看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基础和前提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保障。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推进“校企合作”,要找准双方利益共同点,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要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在管理制度和合作机制上下功夫,注重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鼓励校企合作方式的创新,可以是人力资源培养与使用方面的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实习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训环境;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也可以将自己的技师派往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促进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小企业可以依托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职工培训和后备职工培养等。
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一”,鼓励“前厂(店)后校”或“前校后厂(店)”,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进一步鼓励行业企业办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不少的国家和地区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作为行业企业应尽的法定义务。我国应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维护和增进行业企业的利益,进一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鼓励职业院校创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运营机制和经营收益支持学校建设。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这些企业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的基地,为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