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部发言人: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创历史新高。该数字是本世纪初的6倍多。
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说,2012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不仅技术工人短缺,普通工人也短缺。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就业难。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1044家用人单位调查发现,“缺少实习经验”以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单位拒绝应聘大学生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是“专业技能水平低或学习能力不强”(43.3%),第三是“专业不对口”(40.4%)。
因此,能被企业认可的大学生并不多。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披露,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至80万,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至300万人,然而能被这些跨国公司看上的人才,仅有不到30万,人才缺口高达90%。
《大河报》曾指出,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之下,到企业去,甚至,到工厂去,到一线去,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们的一个必然选择。
但在我们思考如何处理已“出厂”的多余劳动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何人才需求市场与教育培养的人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冲突,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为何如此突出?
教育的错位或许是其症结。
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仍然在以分数为标准,“闭门”生产大批“高分人才”。
有调查称,在北京小学升初中考试中,有的中学要加试“奥数”,还有的要求达到公共英语二级水平。上海有的小学生为增加升中学的择校砝码竟考到了41个证书……然而,学校教育层层选拔出的所谓“精英”,真的是市场所需要的吗?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尖子生”和“好员工”的标准大相径庭。
1999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扩大了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13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由108万增至680万。
一方面,大学的扩招使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离社会对“精英”的期待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大学的扩招“误伤”了职业教育。许多适合由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都纷纷投向了大学的怀抱,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数呈现不足的状态,从而导致许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回炉。
所幸的是,随着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大学扩招的脚步有所放缓,职业教育又重新成了“香饽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