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2007年12月18日09:22 中国教育报 来源:农博网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的女儿还能上学,更想不到女儿还能到城里学校来上学。”江苏省扬州市仪征三中首届“宏志班”学生小春蕾的父亲逢人便说,“多亏了政府,多亏了学校,多亏了‘宏志班’!”
为了让像小春蕾这样的贫困家庭子女一个都不少地走进课堂,扬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该市创造性地将“集群”理念引入教育帮扶工作,以“分类整合、区域集中、逐步放大”形成帮扶对象的集群,实现了教育帮扶工作的“全覆盖”,确保了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
政府主导,凸显“集群效应”
在扬州,扶贫助学早已是“政府行为”。去年5月,市政府提出,每年投入3个“100万”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市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资助市直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市教育局每年筹集100万元用于“宏志班”建设,市残联、市慈善总会每年筹集100万元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大学新生。扬州市教育局局长余如进说:“这意味着我市扶贫助学有了更为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将更有利于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的建立。”
记者了解到,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扬州市区接受义务教育,与扬州市民一样就近入学,凭相关证明免收借读费;报考重点高中,与扬州市民一视同仁,并可享受学校提供的奖、助学金。
不仅如此,扬州市还不断放大公办优质教育资源,以集中入学的形式,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就读机会。坐落在扬州城北的蓝天学校是一所专门招收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小学,学校实行贫困家庭子女课本费等费用减免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全免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每学期还发放生活补助费100元,塑造了“政府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新形象。
政府的推动形成了强大的集群效益,成为教育帮扶的核心力量。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7年,全市各级中小学教育帮扶投入经费达9786万元,受益学生53.2万人次。
学校联动,形成“集群规模”
2006年9月,扬州天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功亮收到一封特别的感谢信。信中说,高邮市临泽镇东平村2组贫困生翁玲、翁海,在天海职校学习后,姐弟俩双双就业。如今,姐弟俩全家年收入4万元左右,这对于高度近视、身体多病的父亲翁金华和患风湿性关节炎20多年、身已残疾的母亲邵书勤来说,真是“地上添喜,天上降福”。
王功亮说,类似的感谢信还很多。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特殊情况,学校改变了先缴学费后上学的传统做法,实行先上学后缴学费,学生通过半工半读,自己挣钱缴学费,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助学借款解决伙食费问题,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5年来,天海职校招收学生近1500人,其中96%来自农村,几十名城区学生也来自低保家庭或特困户。
如果说天海职校形成了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学生的集群,那么,做大做优“宏志班”品牌则是扬州各学校开展集群式帮扶的又一典型做法。从1999年扬州第一个“宏志班”设立以来,“宏志班”已经成为扬州市民心目中一个品牌,其办学规模位居全国第二。2005年该市作出推广“宏志班”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的决定,在全市8个区县16所学校全面开办“宏志班”,“宏志班”总数达37个,招收“宏志生”2000余人。
社会参与,承担“特别使命”
扶贫济困历来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而现在,扬州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将扶贫助学作为一种社会责任,看作义不容辞的“特别使命”。
仅2005年,扬州全市各级关工委共筹集扶贫助学资金总额就达2404万元,这个数字不仅使扬州关工委该项工作名列全省前茅,而且这个数字的背后,还有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以高邮市为例,市教育局关工委主任徐桂福以个人的名义先后帮扶14名特困生;八桥镇关工委名誉主任袁德纯10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20余万元;三垛镇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徐国玺走访特困生,两年行程近千里……
今年的“爱心助成才活动”现场,江苏扬安机电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等48个企事业单位和150位个人主动捐款。市教育局机关从局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也积极行动,以扎扎实实的举措真情关爱寒门学子,全体98位在职人员每人捐出600元的爱心善款。
无数的爱心故事使人们感到,爱心助学已不仅仅是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责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参与面,社会救助已成为扬州教育帮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